拉曼拉曼光譜:材料的指紋檢測拉曼 / Uncategorized / 作者: admin 拉曼看到了材料的指紋,在無形之中形同眼睛般。 每個人擁有獨特的指紋,從過去到現在,辨別指紋成為警方緝凶的絕佳證據。不同的材料也擁有各自的「指紋」,因為原子間的鍵結會產生獨一無二的振動。拉曼光譜是透過光子射入材料與材料分子的交互作用,使得光子失去部分能量,再透過偵測光子的能量改變,可以進一步作為材料的辨別。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奈米科技、食藥檢測、藝術保存及考古探究。 拉曼光譜是一套檢測材料的利器,以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,來自英屬印度的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拉・拉曼(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)所命名的光譜儀器。拉曼光譜是一個「光進光出」的過程,一個特定能量的光子射入材料後,光子與不同分子交互作用使得光子失去部分能量,當光子從材料射出後,透過檢測其能量的改變,就能依此特徵判斷材料。 圖1、英屬印度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拉・拉曼,研究光散射進而發展出拉曼光譜,並於193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|圖片出處 Wikimedia Commons。 拉曼光譜需要什麼光源? 為便利檢測光子能量的改變,光源的能量必須單一,也就是只能使用「單一波長」的光源,若是光源裡頭有著不同波長的光(如:日光燈),訊號過多則會很難判斷能量的改變,因此「雷射」成為拉曼光譜的最佳光源。 圖2、不同波長的雷射光,雷射光具有單一顏色,也就是單一波長光源的特性,並且具有極高的準直性。圖片出處 Wikimedia Commons 。 圖3、 此為氦氖雷射的光譜,其顏色為紅光,我們可以看見在波長為632.8 nm 處其峰值相當尖銳,也就是上文提及的「波長範圍十分狹窄」,因此若它的光能量被材料改變就會非常明顯,會很容易被觀測到。圖片出處 Wikimedia Commons。 雷射具備高度單色光的特性,除了單一光波長的特性以外,也具有非常狹窄的波長範圍(圖3),在資訊圖中峰值相當尖銳,所以當材料分子與光子產生震動時,可以判斷極微小的能量改變。若是波長範圍不夠狹小,能量改變的散射光可能就會被掩埋在原本的光子波長訊號之中,便無法順利判讀能量改變的差異(圖3若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峰值將會很難比對差異)。不僅如此,雷射是高光強度的光源,並且有極高的準直性。高強度的特性就像是我們在燈光明亮的房裡看書,每一個字可以看得很清楚,若是房間燈光昏暗,看書就變得非常吃力,一樣的原理,因為雷射的高強度,我們可以更容易得到拉曼光譜產生的訊號。另一方面,雷射極高的準直性,讓科學家可透過透鏡組合將雷射聚焦,不僅可以增加光強度,還可以準確地將雷射光照射在正確的材料位置上,而且能在非常小的範圍進行量測,其聚焦可達到微米(micrometer)等級。 參考:https://case.ntu.edu.tw/blog/?p=41500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